
爸媽問:經常聽説家長要在家中爲小朋友提供優質的語言輸入,究竟什麽是優質的語言輸入?
我們答:對於0-5歲的兒童而言,優質的語言輸入是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並在内容的語言和理解難度方面都合符他們發展水平的自然語言輸入。家長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提升語言輸入的質量(以下策略雖然都是針對單語兒童各年齡階段發展來介紹的,但其理念和原則可以同樣運用於雙語和三語兒童):
- 互動層面:與小朋友的互動是否頻繁且深入
- 語言層面:遣詞造句的難度是否有助小朋友吸收新的語言知識
- 内容層面:談話主題和内容是否符合小朋友的興趣和認知水平發展
互動層面:家長應該鼓勵小朋友和家長對話和互動。在“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中,家長不僅須積極回應小朋友,還須鼓勵小朋友作出回應。根據小朋友的年齡和目前的語言水平,家長可以採用不同的方式回應和鼓勵小朋友跟家長對話:
- 0-1歲:小朋友還不能開口説話,但已經可以發出聲音、做出表情和手勢來表達自己,家長可以重複小朋友發出的聲音,並且以簡單的語言和誇張的動作回應,讓小朋友體會對話的樂趣
- 1-3歲:小朋友説出的語言較少,但表情和肢體語言豐富,家長應該密切觀察小朋友的舉動,把小朋友的動作和表情看作是跟自己對話並主動發起對話,譬如當小朋友笑和拍手時,家長可以回應“BB好開心啊?爲什麽這麽開心啊?”;又如當小朋友注視小白兔圖畫的時候,可以同小朋友講“小白兔,耳朵長”
- 3-5歲:很多小朋友已經可以用句子表達和提問,家長要多用語言回應小朋友的問題,並且適當延長和拓展小朋友説話的内容,鼓勵小朋友使用語言來回應,例如:當小朋友指著兔子的圖片說“小白兔”,家長除了要肯定小朋友説得對“對啊,是小白兔啊”,可以再接著說“小白兔喜歡吃紅蘿蔔,你喜不喜歡吃紅蘿蔔呀?”或者説“你看看小白兔的眼睛是什麽顏色的?”
語言層面:家長須按照小朋友語言發展水平的變化,不斷調整語言的複雜程度,使用不同的策略
- 0-1歲:發音方面,多使用誇張的音調和生動的擬聲詞來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譬如講到“羊”,可以學羊“咩咩”叫;講到“車”,可以學車發出的“呠呠”聲);這個階段不要害怕使用“車車”“燈燈”等重複音節的“嬰兒話”來與小朋友對話;詞語方面,由於小朋友未能理解不在眼前的事物和動作,可以多向小朋友介紹眼前的物品和正在發生的動作,比如拿著奶嘴說“奶嘴”,正在吃飯和洗澡的時候說“吃飯”“沖涼”等等
- 1-3歲:家長可以在語言的豐富多樣方面下功夫,可以藉著繪本或者兒童書籍,有計劃地讓小朋友接觸不同領域的豐富詞彙(例如:“動物”、“交通工具”、“時間和空間”等等),並可以使用邏輯關係較為複雜的結構(例如:“因爲……所以”“雖然……但是”等等)
- 3-5歲:可以繼續讓他接觸大量不同的詞彙,在句子方面也可以更加複雜,這時候家長可以把小朋友當作 “小大人”,用成年人的語言跟他解釋和探討他所感興趣的任何事物,而不必拘泥於童話故事或者卡通片
認知層面:家長跟小朋友互動時,要根據小朋友認知發展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話題
- 0-1歲:家長應該圍繞眼前和當前的事物展開對話,比如:指著眼前的一個東西,講出東西的名稱,這樣小朋友會更容易把物品和對應的名稱聯繫起來,例如:指著窗外的雨,講“下雨啊”
- 1-3歲:小朋友對當前的時間和空間有了基本概念以後,可以拓展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維度(比如過去、將來、虛擬事件)。這個時候可以選擇較爲抽象和不在眼前的話題,例如:談到過去發生的事情,“昨天我們去哪裏了?“;又例如:談到另一個房間的玩具,問“小熊躲到哪裏去了?“
- 3-5歲:可以嘗試跟小朋友談談有挑戰性但他們可以解答的話題,比如:對“昨天去動物園”這個事件不斷拓展,“昨天我們跟誰一起去的動物園?”,“我們怎麽去的?”,“我們看到了什麽有趣的動物?”當小朋友問“是什麽?”、“爲什麽?”、“怎麽樣?”等問題的時候,家長可以用小朋友理解得到的解釋作答,然後引導小朋友繼續提問
小朋友身體發展的同時,認知和心智也在不斷發展。家長要做的是順應他們的發展規律,若果在小朋友一歲時就問“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們去哪裏?”,小朋友還未能理解,因此也無法參與對話;相反,若果家長在小朋友四、五歲的時候只問他們“這是什麽?”,會過於單調和簡單,因此要選擇適合他們當前年齡階段並有挑戰性的話題,促進小朋友思維和認知概念的發展。

本頁内容為研究團隊原創,所有權利保留。
若你喜歡我們的問答,請分享我們的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