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二:規劃

Photo by Marlon Martinez on Pexels.com

爸媽問:我的小朋友快要出生了,怎樣為他/她做好語言發展規劃?

黃金準則就是:家長需要按照語言科學和兒童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制定清晰有效的語言發展策略,然後動員全家人一同努力配合,堅決執行且不輕易動搖。

第一,由於嬰兒主要通過和照顧者的頻密接觸和互動來學習語言,因此,要制定一個優質的語言發展策略,首先要確定誰將會是小朋友的主要照顧者(父母?長輩?外傭?),然後瞭解他們最擅長的語言。一般而言,我們更希望照顧者用他們最熟練的語言來和小朋友互動,因爲這樣的語言最流暢、最生動和最豐富,是最優質的,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啟發小朋友的語言潛能。從這個角度來看,如果小朋友須長期依靠長輩或者保姆照顧,而這些照顧者使用“社會主流語言”水平較低的話(香港的“社會主流語言”一般指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就可以請他們用他們自己的方言或者母語來跟小朋友互動,這其實是一種優化家庭語言資源配置的做法。只要小朋友還能從家中其他照顧者身上學習“主流語言”,就不需要强迫這些照顧者一定要用“主流語言”來與小朋友互動。

第二,由於嬰兒聽到一個語言的詞彙和句子數量越多,以及跟說這門語言的照顧者互動的時間越長,他掌握這個語言的速度就會越快、水平就會越高,所以嬰兒接觸每個語言的時間和質量是家長制定多語發展策略時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除了歐美盛行的“一親一語”策略(one parent-one language)之外,香港的家長也可以試行“一日一語”策略(one day-one language)。

第三,由於有些照顧者很擅長和小朋友互動,語言豐富生動,小朋友很喜歡聼;但是有些照顧者相對沉默寡言,或者説話的方式比較難以引起小朋友的興趣,因此我們在設計語言發展策略的時候,也要考慮語言輸入質素的優劣。對於缺乏跟小朋友互動經驗的照顧者,我們可以採用繪本、玩偶或者網上資源,為這些照顧者提供跟小朋友互動的主題和可供談話的材料,來彌補他們輸入質素的不足。

綜合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在小朋友出生前就和家人達成共識、安排好分工,誰跟小朋友說哪個語言,有哪些輔助資源。一旦確定,就要一直堅持,除非因爲找到更有效的替代方式而有需要調整語言策略,否則就要做到風雨不改、堅決不動搖。家長中途放棄是很多擁有豐富資源的家庭未能培養出多語兒童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家庭成員或者生活方式發生重大改變,家長也應該重新考量這些變動對小朋友語言發展所產生的影響,評估現行的語言策略是否需要調整。

本頁内容為研究團隊原創,所有權利保留。

若你喜歡我們的問答,請分享我們的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