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爸妈问:我的孩子快要出生了,怎么样为他/她做好语言发展规划?
黄金准则:家长需要按照语言科学和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清晰有效的语言使用策略,同时动员全家人配合,坚决执行,不轻易动摇。
第一,由于婴儿主要通过和照顾者的亲密接触和互动来学习语言,因此一定要制定一个优质的语言发展策略,首先要确定谁将会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父母?老人?保姆?),然后了解这些照顾者各自最擅长的语言。一般而言,我们更鼓励照顾者使用他们最熟练的语言来和孩子互动,因为这样的语言最流畅,最生动,最丰富,是最优质的语言输入,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语言潜能。从这角度来看,如果孩子需要长期依靠老人和保姆照顾,而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较低的话,不妨请他们用自己的母语方言来跟孩子互动。只要孩子能从家中其他照顾者身上学习普通话,就不需要强求老人一定要用普通话与孩子对话。这种普通话加方言的双语养育策略其实是一种优化家庭语言资源配置的做法,既能够让孩子继承家乡的方言、维系祖孙两代人的感情,又能够让孩子学会国家的标准语言普通话。
第二,由于婴幼儿听到一门语言的词汇和句子数量越多,以及跟说这门语言的照顾者互动的时间越长,他们掌握这种语言的速度就会越快、水平就会越高。所以婴儿接触每门语言的时间和量是家长制定多语养育策略时两个很重要的参考因素。除了欧美盛行的“一亲一语”策略之外,家长也可以试行“一日一语”策略。
第三,有的照顾者很擅长和孩子互动,语言丰富多彩,孩子很喜欢听,但有些照顾者相对沉默寡言或者说话的方式比较难以引起小朋友的兴趣,因此我们在设计语言策略的时候,也要把语言输入质量的优劣考虑在内。对于缺乏跟孩子互动经验的照顾者,我们可以借助绘本、点读笔、玩具或者网上资源,为这些照顾者提供跟孩子互动的主题和谈资,来弥补他们输入质量的不足。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在孩子出生前就和家人达成共识、安排好分工,谁跟孩子说哪门语言,有哪些辅助资源。一旦确定,就要一直坚持,除非因为找到更有效的方式而有需要调整语言策略,否则就要做到风雨不改、坚决不动摇。很多拥有丰富资源的家庭未能如愿培养出多语儿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没能坚持下去。如果家庭成员或生活方式发生重大改变,家长也应该重新考虑这些变动对小朋友的语言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评估现行的语言策略是否需要调整。
本頁内容為研究團隊原創,所有權利保留。
若你喜歡我們的問答,請分享我們的網頁。